走进不科学_第四百六十二章 一些漫不经心的说话,将疑惑解开~(8.4K)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二章 一些漫不经心的说话,将疑惑解开~(8.4K) (第7/12页)

真没几个了。

    比如很简单的一个问题。

    目前所有的微粒rou眼都不可见,轨迹只能通过云室事后模拟,那么物理学家是怎么知道他们捕捉了什么粒子呢?

    是图像?

    或者什么探针检验?

    no。

    答桉是是报告的数值。

    比如最简单的数值就是粒子的内禀属性:

    质量,电荷,自旋。

    在以上三者的基础上,报告还会加上一个特殊栏目:

    cp性质。

    另外通过相互作用可以细化出产生道的截面,衰变道的分支比等数据。

    以2012年发现的希格斯粒子为例。

    标准模型预言的希格斯粒子是一个中性、自旋为0、cp为  的粒子。

    其与w、z粒子及有质量的费米子均有直接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强度正比于该粒子的质量。

    而在当初的报告中可以看到。

    他们是从双光子末态找到希格斯粒子的,就是说新粒子可以衰变为两个光子。

    上过初中物理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一个知识:

    光子不带电。

    因此从电荷守恒可以知道,该粒子也不带电。

    此外。

    由于末态是两个玻色子,也可以知道新粒子必定是个玻色子。

    再然后根据朗道-杨定理的结论可知,自旋为1的粒子不能衰变到两个光子。

    因此新粒子的自旋只可能是0,2,3……。

    接下来又测量了新粒子衰变到ww、zz的截面及角分布并做了拟合,发现一切都与【自旋为0的cp  粒子】符合得很好。

    最后测量了新粒子到bb、mumu、tautau的末态以及新粒子与tt的联合产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