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时代_第四百三十一章 戛纳随想(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一章 戛纳随想(2) (第4/6页)

事上,有头有尾,逻辑贴合。形式上,画面舒服,声音清晰。情感上,松弛有度,表达明确。

    说着特简单,但相当一部分的电影都做不到这点,明明残缺不全还特么自鸣得意,各种突破,各种酷炫,各种大制作……巴拉巴拉的就为了忽悠观众掏钱。

    趁早死去!

    至于这片子,如果让贾璋柯拍,必定会闷得要死,如果让楼烨拍,也会矫情的不行。管琥在第六代的那批人里,算比较特殊的一个,他从头到尾都明白商业元素的运用,只是经常失去平衡。

    比如说,他想拍一部纯正的小众片,那往往会很好看,像《头乱了》和《西施眼》,以及后来的《杀生》、《斗牛》。

    但是,他若想拍一部商业作品,却总莫名其妙的塞进一些文艺元素。强行让它更有内涵。结果搞得不伦不类,最典型的就是那部《痞子戏子厨子》。

    幸好,《在路上》属于前者。

    能把一部公路片拍的不闷,甚至有滋有味,对国内导演来说。绝逼难得。

    ……

    电影不太长,约莫一个半小时。

    最后的五分钟,林帆和男朋友下了火车,从对话中知道,俩人是去男方家里,婚期已近。男人去找推车。女人在等。

    “轰隆隆!”

    前方,有一列火车驶过,当车尾移开,露出了对面站台的张扬和他的儿子。父子间做着小游戏,其乐融融。

    两个人都一转头。同时看到了对方。

    吴琇波和汤维的眼神特棒,深,且静默,就像那两处站台的距离,近在咫尺,却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