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七十八章 琐碎 (第2/4页)
不提“香港之夜”和“台湾之夜”的超大手笔,让世界影坛羡慕嫉妒恨。单说在一片冷清的交易背景下,华语电影竟然实现了逆势上扬,赚的盆满钵满。 比如《孔子》,海外版权基本售罄,1.5亿的成本已经收回大半。还有《花木兰》,第一轮就卖掉了中东、印尼、新加皮、土耳其和英国的版权。第二轮连北美公司也巴巴上门,算本届影展最争脸的一部电影。 甚至连《机器侠》这种大大大大烂片,都遭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片商哄抢。 究其原因,无非是全球经济危机,但对电影的需求量并未减少。华语片的质量尚可,投资低廉,所以版权费就相对便宜,购片方的风险也很小。 说白了,就是在一堆垃圾片里。捡出几个不那么垃圾的片子。而托这波热潮的福,《斗牛》和《苦竹林》的售价都比预想的要好,收回成本不是问题。 至于电影方面,四位华语导演的作品依次亮相,口碑不一。蔡明亮的《脸》,玩的仍然是概念,彻底陷入了一种自嗨境界,观众压根就看不懂。老杜的《复仇》是部商业片。影迷很喜欢,但缺乏竞争力。 安叔的《制造伍德斯托克》。水准一流,价值观却有点问题,对嗑药持赞扬态度,注定与奖项无缘。 只有《春风沉醉的夜晚》,楼烨的风*sao镜头和同性*恋的题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部标准的“戛纳影像”。自然大受好评。 可惜他正处于封杀期,国内媒体不能多做评价,只能遮遮掩掩的带上一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