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章 王维:天之骄子的陨落 (第6/9页)
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一作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等春天到来,与我一起看草木蔓发,轻鲦出水,看溪流边青草被晨露打湿,听田地里分开麦浪的鸡鸣狗吠……这都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但依然想叫你知道其中深趣。甚至比你一心想要得到的那些更能带来宁静快乐。你这样天机清妙,一定能懂得吧? 除了这座庄园,王维家无余财,房间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多余的钱全被他用来施舍游方化缘的僧人。妻子去世后,他拒绝再娶,一点点断绝与俗世的联系,降低对外界的欲望。他以为终于找到与多变的世道相处的办法,可以这样过一生。但他对命运的无常实在缺乏基本的想象力。 六 天宝十一载(752年),杨国忠接过李林甫的相位,从此宰相与边将的关系日渐恶化。天宝十四载(755年)的秋天,一则谣言传到长安:在杨国忠与安禄山无休止的争斗中,范阳守军忽然过上了每顿吃rou的好日子。谣言传来,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 边境有战,是天宝年间的常事。玄宗皇帝在边境设立了十大节度使,防卫奚、契丹、吐蕃、突厥、南诏,还有阿拉伯国家的入侵,拱卫中原,应付战争。久在长安居,战争变成一桩只通过诗歌想象的壮丽事件。输与赢,是领兵将军的荣辱。对于京城的朝官,边将与战争,更多的只是政治势力与利益的连接。 没多久,更令人不安的流言传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将士与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号称二十万众,打着讨伐杨国忠清君侧的旗号,反了。 城里的一点儿风吹草动都能成为流言的验证:十一月,刚刚入朝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去华清宫见了玄宗。皇帝问他讨伐安禄山的对策。封常清对皇帝打下包票,说自己几天内就能取来安禄山的脑袋。他立刻被封为新的范阳、平卢节度使,第二天就离开,去了洛阳,招兵买马。没几天,在华清宫住了大半年的玄宗也回到了长安,立刻处死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及其妻子荣义郡主。再然后,皇帝在勤政楼摆宴,拜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征兵,加上刚从各个藩镇前来的军队,一气全给了高仙芝。十二月,玄宗率领百官在望春亭劳军,京师附近的五万军士扛着一面接一面的旌旗,迤逦出城。 这场战争正式出现在王维的面前。 为了防止边将拥兵自重,唐代一直秉持边帅“不久任、不兼统、不遥领”的政策,立了大功就召回朝廷做宰相。但这条祖训在安禄山这里被破坏殆尽。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就任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744年)兼任范阳节度使,天宝十载(751年)又兼任河东节度使,从此在平卢、范阳一带经营了十多年,为所欲为。 北方冬季冰冻的河流与早已做足的准备让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偏向于安禄山。他的军队从范阳往南,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有的弃城出逃,有的直接开门出迎。除去在河北遇到颜真卿、颜杲(gǎo)卿兄弟组织的抵抗,没有受到任何像样的阻击。不到一个月,便打到洛阳城下。封常清在洛阳招募到的都是斗鸡走狗之徒,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不及训练,一战而败。安禄山在洛阳宣布登基为“大燕”皇帝。 封常清带着残余部队,退往陕郡,与老上司高仙芝会合,一同退守潼关。朝堂之上震怒的玄宗听说封常清战败,削去他所有官爵,让他在高仙芝军队里做个普通士兵。玄宗向潼关派遣的监军宦官边令诚一次次添油加醋回报:封常清、高仙芝怠惰军务,贪污军饷。 七十岁老皇帝向来沉着的面孔裂开恐惧的缝隙。老皇帝给了安禄山所有的宠信,给他在亲仁坊盖房子,专门强调要“但穷壮丽,不限财力”,甚至给他五百多将军、两千多中郎将的空白委任状,让他自主任命军中人事。哪怕这一年的三月,左右都提醒他安禄山意欲反叛,安禄山从长安返回范阳,临别,玄宗依然解下自己的衣袍给他披上。但安禄山还是反了,玄宗对于自己识人的信心,对于武将的信任都消耗殆尽。边令诚很快得到了处置决定:就地斩杀高仙芝、封常清。 很快,边令诚带回封常清、高仙芝伏法的信息,王维与朝中大臣一道听到了封常清最后一篇不到五百字的《封常清谢死表》: 当我兵败时,您的使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