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3章:违和的感觉【二合一】 (第2/10页)
冶造局锻造的战争兵器,在这方面都监管得相当严格,非但每件战争兵器上都铭刻有编号,而且还会详细记载它的去向,哪怕是被正规军淘汰后配置给地方上的县兵,甚至是以走私的形式私底下出售给秦国、楚国,也会有所记录。 可即便如此,依然无法阻止这些战争兵器落到魏国的敌人手中。 当时齐国就想办法弄到了几架,试图研究拆解研究,但遗憾的是效果并不是很好。 这也难怪,毕竟初代魏连弩是魏国差不多洪德十六七年的技术,而当时魏国已进入兴安年间,时间差距长达十几年,纵使齐国想办法弄到了那些初代魏连弩、二代魏连弩,又能有什么意义?毕竟齐国本身也有类似用于攻城战的床弩、船载火弩等战争兵器。 因为年代的差异,齐国的工匠们在拆解了初代魏连弩后,并未有什么收获,甚至于在他们看来,这所谓的魏连弩,还不如他们齐国的床弩、船载火弩。 于是,齐国当时也并未引起重视。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此前齐国并未与魏国交锋过,纵使在前几年那场波及整个中原的战争中,齐国的对手也只是楚国,而并未与魏国的军队较量过唯一的一次例外,便是当时魏公子润在宁阳与齐将田耽的对峙,但由于魏公子润‘心不在此’,两国军队最终还是没能有机会较量。 正因为如此,齐国对于魏国的技术强弱并不是很清楚,只是盲目地认为,魏国的技术工艺大概还停留在「比鲁国稍弱」的档次。 但事实上呢,在前几年魏国内战的「宋郡战役」中,当时的北亳军首领向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鲁国锻造的武器装备,并没有魏国锻造的武器装备好用。 或许世人仍然觉得,鲁国依旧还是技术工艺首屈一指的国家,但事实上,魏国早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