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1章:兴安二年【二合一】 (第4/11页)
别人借助轨道马车,数日内往返大梁与三川,而若是沿用以往的运输办法,这数日之内,可能连雒城都到不了,这意味着什么,但凡是有些头脑的商贾都清楚。 于是乎,在郑城百姓还处于观望态度的时候,郑城的商贾们,第一时间跟当地施工的工部官员搭上了线。 不得不说,当郑城开通了轨道马车后,这座城池的面貌仿佛一下子就变得不同了,在短短一两个月内,便有许多以往难得瞧见的商品货物涌入郑城的市集,使得郑城的市集迅速变得兴旺起来。 而郑城当地的特产,仿佛也一下子变得促销起来。 事实上,这并不关乎郑城的特产究竟好不好卖,关键原因在于运输的花费,魏国的许多商贾已经被水运以及轨道马车养刁了,自然不肯再像以往那样,花费巨大人力物力驮运货物。 打个比方说,虽然楚国的珍珠这些年在三川已不像之前那样好卖,但胜在商水县至三川的运输便宜啊,一船的珍珠,哪怕价格再贱也能有很大的利润。 更别说如今水运还能直通秦国的咸阳,在秦魏两国结盟、且称霸河西的情况下,这条商路简直就是一本万利。 虽说以往相比较之下郑城更近,但因为运输困难,谁乐意往返跑这座城池? 继郑城开通轨道马车之后,在当地施工的工部官员,迅速将这条轨道马车的维护移交给了兵部辖下的驾部,着急于以郑城为中心,以向四周辐射的方式增设轨道马车,比如西边的「阳城」、西南方向的「阳翟」、东南方向的「长社」,最终一路修到三川郡与商水郡,在连接现有道路网的同时,激活魏国境内整片的道路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