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_第130章:丧办【二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0章:丧办【二合一】 (第2/11页)

 总得来说,先王赵偲是一位功大于过、对魏国影响至深的国君。

    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无论是朝廷草拟这位君王的谥号,还是朝中史官归拢这位君王的评价,最终还是以正面居多。

    “陛下,这是礼部草拟的先王谥号,请陛下裁定。”

    八月二十五日,也就是赵润继位后的第二日,礼部左侍郎朱瑾,便将一份他们所拟写的谥号词表,交由赵弘润这位新君过目。

    所谓谥号,大抵来说就是后人对先人生前功绩与品德的评价,一般来说都是「美谥」,最差也是「平」,不过也有例外。

    就比如赵弘润他父皇赵偲当年继位时,由于深恨其父赵慷,便大逆不道地裁定了「炀」作为赵慷的谥号。

    「炀」乃恶谥,即不好的谥号,有批评的意思,字意大概就是好内远礼、去礼远众、逆天虐民、好大殆政、薄情寡义、离德荒国等等。

    用炀作为一位君王的谥号,等同于直白说这是一位暴虐的昏君了。

    而这次情况不同,新君赵润与先王赵偲的关系有目共睹,因此,礼部的官员们尽可能地拣好字作为先王的谥号,像什么德、庄、文、穆、昭等等等等,只要是历代魏国君王未曾使用过的谥号,几乎皆在这份词表中,看得赵弘润是眼花缭乱。

    “「德」字居然留着?”

    坐在甘露殿侧殿内,手持着这份谥号词表,赵弘润颇感意外地询问道。

    要知道,他父亲赵偲是魏国的第八代君王,在其前面还有七位君王,按理来说,在这个重视名声、重视德品的年代,似「德」这种美谥,应该早已经用掉了,没想到却仍然留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