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79节  (第2/6页)
麻烦你们了。”    举人试其实还算简单,就是策论、诗词、经义。    其中经义只要求熟背七经当中的一门即可,到时候可以进行自主选择报考。    关键是进士科。    他之所以坚持考进士,是因为其余明法科、明经科以及制科在官场里地位比赐同进士还低,受到歧视更严重,且基本难以升迁到高位。    只有进士科一甲才能够名正言顺地升迁速度快,地位稳固,拥有成为宰相的可能。    所以北宋就有像章惇这样,即便是考上了三甲进士及第,但排名比较靠后,又因族侄章衡考中状元,羞于名次低而愤然拒不受敕再考一次的情况。    进士科的内容依旧是以诗词歌赋、策论为主,分别为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选六经当中的墨义十条,正常情况下是字数最多的《春秋》和《礼记》。    因此即便你在举人试当中自己挑选了比较简单的《孝经》作为考试内容,但到了进士科的时候,依旧要考其它六经,还是要求你把其余六经都背得滚瓜烂熟。    根据南宋学者郑畊老的统计,当时宋朝版本的七经总字数为八十多万字,这还只是内容。另有各大儒注释、解读、讲解,都要背诵,林林总总加起来,考上进士可能至少要背几百万字的经义。    这也是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原因。    赵骏既然了解古代科举史,自然清楚这些,所以他才希望调低经义的占比,提高策论和诗词歌赋的比例,这个要求在他看来并不过分,毕竟自己的重要程度远比整个科举考试都要高。    可对于这些寒窗苦读几十年,背了不知道多少经义才考上的进士们来说,就完全不能接受了,因为这涉及到他们的原则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